网页无法加载

    护航星虿的主炮以及一些后来使用的生体大型电磁轨道炮结构最常用的是一种粗长的杆状纯动能弹,由多层含有特殊金属离子的坚硬外骨骼组成。

    极高的相对速度与接近真空的使用环境让动能弹既不需要尖锐的头部来加强侵彻力,也不需要流线型的轮廓来减少阻力,弹体的外形理念也有所不同。

    恐怖的相对速度带来毁灭性杀伤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有相当的能量将会在撞击中被释放,若是较小质量的陨石或弹丸,大概率会直接汽化为一团等离子体。

    后世各种早期航天器上的惠普尔盾本来就是干这个的-防备一些微小颗粒的太空垃圾撞击。敌方那种特殊的间隙装甲,确切说是一种针对定向能武器的衍生防护方案。

    因此,弹丸的质量并不能做的太小,但也不能太大-越大的质量,就越难将其加速到更高的速度,在能造成足够毁伤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弹丸质量,是第一要务。

    杆状弹头便能较为轻松的解决一部分问题-足够长的长杆,让前端因为撞击彻底汽化为等离子体后,后端还具有一定的杀伤能力,造成更深而致命的侵彻。

    并且这样一来,弹体整体产生的破坏将更为宽广的散布,类似类似小口径子弹弹头翻滚产生的空腔效应,造成更大,更惊人的杀伤-甚至直接将较小的敌舰撞的凌空解体。

    但这仍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例如,最为致命的,弹头初速带来的精度问题。

    不比以光速行进的定向能武器,只能通过规避敌方的瞄准来尽可能的避免受击,动能武器需要一定的提前量射击,但在这一过程中,对方很容易捕捉到来袭的弹丸轨迹,并做出规避。

    天文单位级别的距离让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并不再是一句带有夸张性质的警示,而是一个存在的既定事实-只要微微的偏航,就能轻松避开来袭的动能弹。

    让实体弹丸尽可能隐匿,降低其被敌方定位到的距离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实体炮弹总是需要一定的校射,通过观察弹丸落点,来推算更为准确的射击诸元。

    后世的机枪弹链中往往混杂有特殊的,能在身后留下弹道轨迹的曳光弹,便是方便确定落点,起到校射作用,而海战炮战时代,更是有各舰的炮弹内装填不同的染料,让集火目标时炮弹落点产生的水柱更方便区分以便校准的操作。

    此前,林易在护航星虿搭载的生体电磁主炮上试验过一种方式,即在弹丸尾部安装一个特殊的反射结构,其能将恒星光芒散射至一种极其特殊的光谱频段,再由一种同样特殊的复眼结构来观测接收。

    但效果并不怎么好,再加之后来护航星虿的定位进一步变动,林易干脆也放弃了这种方式,转而走降低成本,量大管饱的路子。

    不过现在奇虾巢群基于全新太空品级的大型轴基电磁轨道炮,显然还有不同的策略。

    这些最普通的杆状杀伤弹之中,拥有少量的夹层活细胞组织,组成了一个定位用的空间突触神经结构,与庞大的空间突触网络连接。

    在巢群的空间突触网络中,每个搭载空间突触的品级个体都作为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位置都能很容易的确定。

    比起精密的电子元件,通过特殊的抗过载结构,这一系列空间突触结构完全能经受住电磁炮弹丸出膛时的恐怖初速带来的强大作用力,并持续的保持定位,而炮弹本身的成本也并没有增加太多,量大管饱的路子同样走得通。

    但这并非全部-电磁炮的发射初速可以通过调节功率来简单的改变,因此,另一种理念并不算先进,但经过先进技术改良的武器装备,再次被提出-炮射导弹。